飛沫傳播?空氣傳播?氣溶膠又是甚麼?

[複製鏈接]
查看700 | 回復0 | 2021-6-14 07:5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飛沫傳播?空氣傳播?氣溶膠又是甚麼?醫師教你4招防新冠肺炎

醫師強調,即使在開放的空間,也要戴好口罩、維持安全社交距離。(攝影/趙世勳)
對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趨蓬勃,WHO在今年,便曾針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作出修改,納入「空氣傳播」的可能性。究竟「飛沫傳播」與「空氣傳播」有何不同?實證醫學救台灣團隊的蔡姓住院醫師,便針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與感染力作出如下整理:
飛沫傳播
傳統定義的飛沫傳播,是指透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口水、痰等感染他人。「飛沫(droplet)」的直徑大約是5到10微米。常見「製造」飛沫的方式有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等。如果距離夠近(小於一公尺),帶著病毒的飛沫就有機會被其他人吸入體內而造成感染。若飛沫滯留在物體表面,而他人接觸到物體表面的飛沫後再碰觸口鼻眼睛,一樣有可能中標。因此,傳統上針對預防飛沫傳染的建議,就是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至少1.5公尺並配戴口罩,能大幅減少飛沫的吸入。
空氣傳播
定義為藉由空氣中懸浮的「飛沫核」、「氣溶膠」帶著病毒,長時間乘著氣流擴散。所謂「飛沫核(droplet nuclei)」或「氣溶膠(aerosol)」,就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微粒,能在空氣中飄浮、傳播的距離都比飛沫還要來得更遠,甚可達5-10公尺。目前證實「空氣傳染」會在特定條件下發生,例如在透過呼吸器等醫療儀器。目前醫界還在研究,在一般條件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空氣傳播」。
有些學者以「空氣傳染」來解釋發生在餐廳、KTV、健身房等密閉空間的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共通特色為:室內、擁擠、通風不良等,因此由目前的證據看來,「空氣傳染」很可能發生在密閉的空間裡。
汙染傳播
沾到確診者的飛沫或是分泌物之後,接觸口鼻造成的感染,稱為「污染傳播」或接觸傳播。病毒保持活性的時間須取決於該物體受污染的程度、物體的表面、物體所處的環境條件等。最需要提防「污染傳染」的場所就是收容大量確診者的醫療機構。因此,建議外出返家後,還沒洗手之前都不要觸碰口鼻。
從感染到具傳染力可長至14天
病毒「傳染力」的測量方法是以「RT-PCR」測病人體內的「病毒量」。綜合目前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發病(不適症狀出現)前1到3天體內會出現新冠病毒RNA,且在發病當天達到最高病毒量,接著逐日遞減。新冠病毒RNA在體內存在的時間依症狀嚴重程度而不同:無症狀者約1至2週,輕症者約3週,重症者可能比3週更久。然而,「偵測到新冠病毒RNA」並不完全等於「具傳染力」。
新冠肺炎確診者主要透過直接飛沫與親密接觸傳染給他人。從「感染」到具「傳染力」間隔時間平均約5到6天,但可長至14天。

來源:信傳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