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信仰的歷史變遷與保護:從民國初期至新生活運動

[複製鏈接]
查看13.7K | 回復0 | 2024-7-24 17:20: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enshou 於 2024-7-24 18:16 編輯

2024-07-24(週三)17:18
華天新聞/陳首、林金泉
媽祖,原名林默,是中國民間信仰中備受尊崇的海神。其影響力遍及中國沿海地區,並延伸至海外華人社群。
媽祖信仰的核心地點——湄洲祖廟,作為媽祖文化的發源地,歷經風雨保存至今。本文將通過梳理歷史事件,展示媽祖信仰在民國初期面臨的挑戰與保護措施,特別是“新生活運動”對其的影響。
一、民國初期的變革與衝擊民國初期,國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策,意圖破除迷信,推動社會現代化。
其中,“毁廟辦學”運動尤為顯著,旨在拆除各地神廟,將其資源用於興辦學校。
這一運動給全國的媽祖宮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湄洲祖廟也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根據張琴纂《莆田縣志稿》記載,1929年(民國十八年),在破除迷信的風潮下,林氏子孫根據族譜中記載的媽祖“入海救父”事蹟,向政府呈請保存湄洲祖廟。
最終,政府同意將湄洲祖廟改名為“孝女祠”予以保存。
這一決定得到了地方士紳和媽祖信徒的廣泛支持。
二、地方人士的努力與成功1927年,國民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廢除各地的“淫祠”,禁止神廟活動。
全國許多神廟因此被拆除,湄洲祖廟也列入拆除名單。
然而,莆田和閩侯的九牧林後裔族紳先後向福建民政廳呈請,陳述媽祖的懿德孝行,要求保存湄洲祖廟。
根據民國時期鄭貞文的《閩賢事略初稿》中記載,閩侯縣里民林兆琦等人也呈請保存省城麗文坊天后宮。
福建民政廳批覆此案,指示天后宮改名為“林孝女祠”,並要求各省縣保存相關神祠,避免拆除。
這一系列官方措施有效地保護了湄洲祖廟,讓其免於被拆除的命運。
三、台灣鹿港天后宮的歷史記錄台灣鹿港天后宮保存有一組1922年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是由該宮主管施性瑟率進香團前往湄洲祖廟進香時拍攝的。
當時,進香團特地從泉州請來當地攝影大師,拍攝了湄洲祖廟的原貌。
這組照片成為最早記錄湄洲祖廟原貌的影像,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四、1934年新生活運動的影響民國23年(1934年),國民政府再次推行“新生活運動”,旨在提倡“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禁止神廟香火活動。
這一運動對包括媽祖廟在內的全國神廟構成新的挑戰。
然而,由於林默(即媽祖)生前有救父尋兄等孝行,符合“四維”和“八德”的倡導,全國各地的天后宮在改名為“林孝女祠”後仍得以保存。
這些改名後的神廟依然是民眾祭祀和信仰的重要場所,媽祖信仰得以在民間延續。五、媽祖信仰的延續與影響即使在民國時期,湄洲祖廟仍能作為特例予以保護,足見媽祖的影響力之巨大。
當時的保護措施不僅避免了湄洲祖廟被拆除,還保護了全國許多天后宮。
這使得當時攝照的珍貴照片中,能看到湄洲祖廟從清朝時代一直延續下來的原貌,成為後人研究媽祖信仰和歷史的重要資料。
結論媽祖信仰作為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風雨而不衰。
民國初期的社會變革和“新生活運動”對媽祖信仰構成了挑戰,但通過地方人士的努力和政府的保護措施,媽祖廟得以保存,信仰得以延續。
這段歷史不僅展示了媽祖信仰的強大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國文化中孝道和德行的深遠影響。
湄洲祖廟作為媽祖信仰的發源地,其歷史和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從1922年鹿港天后宮進香團拍攝的照片,到1934年新生活運動中的保護措施,這些歷史片段共同構成了媽祖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一頁。
媽祖信仰的延續和發展,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
1000008807.jpg
1000008806.jpg
走街串巷、騎行天下,新穎流動,傳播即時新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