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神蹟:從護佑海疆到普濟天妃

[複製鏈接]
查看12.3K | 回復0 | 2024-7-17 22:04: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24-07-17/21:51
華天新聞/陳首、林金泉
清朝入關後,媽祖的神蹟與威靈在眾多歷史事件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崇敬。
從順治年間的遷界政策到康熙年間的海戰勝利,媽祖在東南沿海居民的心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保護神。
本文將通過幾則重要的歷史事件,詳細探討媽祖在清朝時期的神蹟與崇拜。
遷界政策與媽祖廟的破壞清朝建立後,為了防止反清復明的勢力作亂,清廷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實施了殘酷的“遷界令”。
這一政策要求東南沿海的居民內遷,以莆田的壺公山、天馬山側至涵江雁陣為界,築起界線。
界外的田園、房屋及樹木等全都焚毀。
這一措施極大地影響了沿海居民的生活,許多家庭被迫背井離鄉,生計斷絕。
這一時期,媽祖廟也難逃厄運。作為沿海居民信仰的中心,許多媽祖廟在遷界過程中遭到破壞,信眾無家可歸,廟宇殘破不堪。
然而,儘管物質條件嚴峻,媽祖的信仰並沒有因此消亡。
相反,媽祖作為海神的形象在流離失所的居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成為他們心靈的寄託與希望。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廷政權完全穩固後,才允許恢復遷界之前的狀態,沿海居民才得以返回故土,重建家園。
在這個過程中,媽祖廟也得到了修復和重建,信仰重新煥發生機。
康熙三十九年:
媽祖東渡臺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媽祖信仰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當時,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攜帶從祖廟分靈的媽祖神像渡海來到臺灣,並在笨港建立了天妃宮。
這一舉動不僅是媽祖信仰的擴展,也標誌著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在這次東渡過程中,樹壁和尚成為了關鍵人物。
作為媽祖的虔誠信徒,樹壁和尚在臺灣笨港肇建天妃宮,為媽祖信仰在臺灣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不僅主持了廟宇的建設,還積極弘揚媽祖的神蹟與精神,使媽祖信仰在臺灣得以扎根並逐漸擴展到整個島嶼。
媽祖東渡臺灣後,其神蹟與威靈逐漸在臺灣廣為傳頌。
無論是在漁民出海時的祈求平安,還是在商賈航行中的祈福,媽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保護臺灣居民的海上女神。
康熙十九年:媽祖顯靈助清軍克復廈門清朝入關後,首次注意到媽祖的神威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
當時,清朝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領兩艘大船被明鄭水師副總督未天貴擊沉。
隔月,萬正色與明鄭水師總督林升在福建惠安崇武島對決時,突然海風大起,林升下令全軍退到金門縣的料羅灣。
在廈門的鄭經聽聞此事後,下令林升全軍撤退。
陸軍主帥劉國軒及其部隊也從廈門東岸的觀音山調回防守,導致鄭軍軍心動搖。
清軍趁機發起攻勢,克復廈門,並借助媽祖的神靈之力,展開心理攻勢。
與媽祖同鄉的朱天貴在撤退至臺灣時率眾投降清朝,使鄭氏水師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廈門人心惶惶,百姓攜家帶眷逃亡。鄭經被迫撤離廈門,退守澎湖。
萬正色將這次勝仗歸功於那場突發的海風,認為是媽祖顯靈庇佑,於是上奏清廷。
康熙皇帝因此冊封媽祖為“普濟天妃”。
這次冊封不僅是對媽祖神蹟的肯定,也是對沿海居民信仰的尊重與承認。
結語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其神蹟與威靈在清朝時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崇拜。
從順治年間的遷界政策到康熙年間的海戰勝利,媽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沿海居民心中的信仰與希望。
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媽祖的神蹟都得到了無數信眾的驗證與傳頌,其普濟眾生、護佑海疆的形象深入人心。
媽祖信仰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
在歷史的長河中,媽祖將繼續守護著一代又一代的信眾,成為他們心中的永恆女神。
1000008433.jpg
1000008432.jpg
走街串巷、騎行天下,新穎流動,傳播即時新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